知來路 啟新程
枝葉蒼翠、樹干斑駁,從表面看,這樣一棵松樹,與南方眾多上了年歲的松樹并無二致。然而,當我的目光越過紛亂的雜草和矮小的灌木,投注到樹底下立著的一塊方形石碑時,忽然心中一凜。
石碑上,簡要地記載著一個人的生平:“華崇煌,男,1908年出生,紅一軍團戰士,1932年參加紅軍,1934年隨部隊長征,長征途中犧牲?!蔽覀儾恢?,他犧牲于何年何月何時何地,經歷過什么樣的戰斗,我們只知道,他犧牲的時候,還不到三十歲。山連著山,逶迤在贛閩邊界。我所站立之處,是瑞金市葉坪鄉華屋村的后山蛤蟆嶺。雨后的山嶺,綠意更加深濃,密密實實的林木拉開一個半圓弧的弓形,環抱著整座村莊。細細觀察,可以發現其中生長得最為茂盛,并以絕對優勢占據后山高地的是松樹。這些松樹,有的根枝相連,像攜手的兄弟;有的獨自站立,像倔強的孩子。但無論怎樣,都有著同一個生長方向——朝著天空,朝著陽光,引頸張望,就像當年參加紅軍時那一份堅定不移的決心,就像80多年前那一場義無反顧的出征。17名年輕人參加紅軍,踏上艱險而偉大的長征征程。出發前,他們懷揣夢想,栽下十七棵松樹,和家人約定“見松如見人”。
十七位紅軍戰士種下“信念樹”
“十月里來秋風涼,中央紅軍遠征忙”。上世紀三十年代初,為扼殺新生的紅色政權,蔣介石調集大量兵力,對中央蘇區發起了軍事“圍剿”。前方戰事吃緊、后方兵源短缺,中華蘇維埃政府發出“擴紅支前”的號召。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的瑞金,擴紅運動規模最大,參軍支前人數達到了總人口的近半數,村村寨寨,父送子、妻送郎、兄弟爭相當紅軍的動人景象比比皆是。他們不僅出人出力,還出錢出糧,為了革命是真正做到了傾其所有。據不完全統計,底子窮苦的華屋村民,共捐獻稻谷三百余擔、豆類四千余斤、銀元一千四百余塊,還有許多難以估價的銀器、黃金制品。
離別的日子眼看就到了,隊伍集合的口哨聲響遍了整個村子。聽說這一次是跟隨紅軍部隊北上,村道上站滿了前來送別的父老鄉親。隊伍中,個頭最矮、身材最瘦小的華崇宜,年僅十三歲。老來得子的爹娘,淚水漣漣地擠進送行的人群中。他們是積極支持兒子去當紅軍的,但看著面容稚嫩、從未出過遠門的兒子,想到小小年紀就要扛起刀槍、沖殺戰場……實在不敢再往下想。
從此,便是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的等待。華屋如此,瑞金如此,整個蘇區留下的老弱婦孺都如此。不過,對華屋人而言,他們還有松樹,還有一份看得見的念想。他們知道,出發前,華屋籍的戰士們早有約定:革命勝利后,要一起還鄉,回報父老鄉親。如果有人犧牲了,活著的人不僅要為陣亡的兄弟照顧好父母,還要照看好那些松樹。
只是,華屋人沒有想到的是,他們沒有等來一個歸家的兒郎。
后來,華屋人就把這一棵棵青松,當成了烈士的英靈和親人的化身。每逢清明節,鄉親們都會來到這里,用最淳樸的方式祭奠親人,寄托哀思。
循著一塊光榮烈屬牌,來到了華欽材烈士的遺腹子華崇祁家中。今年八十七歲的華崇祁,是在父親出發后一個月出生的。華屋的十七位烈士里,留下過親生子嗣的僅兩人,如今,華崇祁是子嗣中唯一的健在者。“父親生前是紅軍宣傳兵,一直在黃沙村從事革命宣傳工作。父親是我一輩子的驕傲?!闭f到父親,老人的眼里不禁閃動著淚光。
后來,在這兩棵松樹的不遠處,人們建起了一座紅軍烈士紀念亭。人們還把這十七棵松樹稱為信念樹,把這片小樹林稱為烈士林。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,聆聽故事,祭奠先烈……
事實上,信念樹的故事遠未結束。在烈士林的東北面,又開辟出了一片青年林,十幾株幼樹正沐浴著陽光,茁壯成長。華屋村的后人,凡是參軍入伍的,都會來種上一棵青松。像先輩們那樣種一棵具有象征意義的松樹,已經成為華屋人的一份特殊傳承。
可以想見,這些生機蓬勃的小樹苗,有朝一日也將長成一棵棵參天大樹。這些樹木不僅守護著這片土地、這方家園,更守護著代代相傳的精神和信仰。
青松依舊在,不見兒郎歸。十七棵青松,銘記了十七位紅軍戰士的悲壯故事;十七棵青松,鐫刻著十七位紅軍戰士的豪邁氣概。青松郁郁蔥蔥,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革命征程上。青松蒼翠挺拔,感人的故事昭示著信念的永恒。在血與火的洗禮中,凝練成堅定信念和英雄的品格,在漫漫的長征路上,鋪就了歷史的血脈和英雄的底色。
黨的關懷讓華屋村發生巨變
從江西瑞金城區出發,沿著319國道走10多公里路程,就可看到坐落在國道邊的華屋村。穿過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,看到腳下的路面干凈整潔,路的左邊是一排排藍瓦白墻的客家風格小洋樓,右邊是一棟棟精心維護的溫室大棚。村中心是一洼小池塘,廣場、健身場、籃球場應有盡有??粗F在的華屋村,背靠青山、面向田野,綠水環繞、環境優美,很難想象出“老華屋”的樣子。
“過去大家住在老舊的土坯房里,一旦趕上壞天氣,就是外面下大雨,屋里下小雨?!被貞浧鹨郧暗纳?,村民華輝平說。由于舊社會戰爭創傷,加上當地資源匱乏、耕地貧瘠、勞動力短缺等原因,以前華屋村貧困程度極深,低矮土樓、土灶臺、木板床……附近村莊有“有女莫嫁華屋郎”的說法。不過,這一切從2012年開始發生轉折。
2012年6月,《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》出臺,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等工作陸續開展。乘著政策的東風,華屋村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華屋村按照統一規劃設計、統一平整土地、統一施工建設、統一分配住房的原則,在保留、修復部分老屋的基礎上,建成了66套整齊劃一的居民樓房和1.8公里長的環村柏油路,架設了1.5公里的高壓電線路?!拔羧掌婆f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,銘謝黨的政策好百姓心安喜洋洋”,一副對聯表達著華屋村村民對黨的感激之情。如今的華屋村,錯落有致的新房代替了透風漏雨的土坯房、清潔的自來水代替了渾濁的土井水、明亮的電燈代替了暗淡的煤油燈、平坦的水泥路代替了曲折泥濘的鄉村小路,村莊的基礎設施和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極大的改觀,美麗的華屋村宛如大山里的一處世外桃源。
“十七棵松”成為革命精神的象征
如今,十七棵青松高聳云天,喜迎八方來客。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,越來越多的人循著先輩的革命足跡來到這里,聆聽十七棵青松的故事,從百年黨史中汲取精神營養和奮進力量。依托革命老區、紅色資源,華屋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現場教學基地,被江西井岡山干部學院、瑞金干部學院列為現場教學基地。華屋村旅游公司成立,通過結合紅色游、鄉村游,人人當起紅色宣傳員,個個能講革命故事,家家戶戶開起家庭旅館。時代在變,“十七棵松”的信念永恒。